当前位置:常识屋 > 看世界 > 天气常识 > 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 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
手机版

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 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

来源:常识屋 阅读:1.61W 次

导语:发生地震,居民一定要保持冷静。地震时如果被埋在废墟下,一定不要惊慌,要沉着,树立生存的信心,相信会有人来救你,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。有许多朋友想了解下: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?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?下面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,快来长知识吧。

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

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 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

  地震高楼层逃生

策略一

地震时保持冷静,地震后走到户外。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,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,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,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,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。因此专家告诫,室内避震条件好的,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。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,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。

按照国家有关标准,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。专家建议,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,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,以便相机行事。

特别要牢记的是,不要滞留床上;不可跑向阳台;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;不可跳楼;不可使用电梯,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,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。另外,要立即灭火断电,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。

策略二

避震位置至关重要。住楼房避震,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,审时度势,寻找安全空间躲避。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。蹲在暖气旁较安全,暖气的承载力较大,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,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。

暖气管道通气性好,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,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,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。
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当躲在厨房、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,尽量离炉具、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。若厨房、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,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,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。

此外,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,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,视野受阻,四肢被缚,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;躺卧的姿势也不好,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,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,而且很难机动变位。

策略三

近水不近火,靠外不靠内。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。不要靠近煤气灶、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。

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,尽量靠近外墙,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;尽量靠近水源处,一旦被困,要设法与外界联系,除用手机联系外,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,也可打开手电筒。

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 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 第2张

  地震逃生

发生地震注意事项:

1、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!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。请躲在结实的桌、台等下面藏身,保护头部。

2、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!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,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。应养成习惯,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。

3、打开门以确保出口,混凝土建的公寓等,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。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。

4、汽车靠右停车,在管制区域内禁止行车,请根据汽车收音机的信息行动。

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 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 第3张

  地震

地震逃生自救小常识

1,“蹲下、掩护、抓牢”如果你在室内,地震时就近躲避,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,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。避震时身体应蹲下,身体尽量蜷曲,降低重心,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。

2,最佳路线“停-跑-停”地震其实是有规律的,一次震动袭来,先是纵波上下动,后是横波左右晃,短的一二十秒,长的持续一两分钟,之后便会有短暂的平静期。

3,次生灾害要避开。火灾是地震最常见的次生灾害之一。切记地震发生时,如果你在家里做饭,请立即关火,失火时马上灭火,并逃离现场。

4、假如你在卧室里,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,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,可称其为避震空间,它包括床沿下(千万别钻床底下)、坚固家具下、内墙墙根、墙角等开间小的地方。

5、躲开悬挂物,要选择上面没有悬挂物,附近没有电源插头的地方,以防上面的悬挂物落下砸伤及电源线着火引发的次生灾害。

生活小知识推荐》

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怎么分级

地震等级及其破坏力 地震等级与破坏程度

地震等级如何划分 我国的地震等级

地震等级威力大小差别 不同的地震等级威力大小

地震等级一共分为几级 地震共有几个等级

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 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 第4张
扫码关注公众号

地震高楼层如何逃生自救 地震来了高楼怎么逃生 第5张
扫码下载app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changshiwu.com/kanshijie/tianqichangshi/g6wj4.html

Copyright © 2024. 常识屋 All right reserved. 苏ICP备20201247号-2

文字美图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立即处理。